
“不点火,不冒烟,看着电视搞柳编;不出门、不出院、轻轻松松把钱赚。”曾几何时,柳编是许多地方的重点产业,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。但如今,从业者大量流失,许多民间手艺产业都处于“维持”状态。
问题的症结在哪里?
10月24日,在临沂一柳编企业,42岁的王永红向记者伸出自己的双手。那双手上满是老茧和伤痕。“如果能年轻十岁,我也要跑出去打工,不干条编。”王永红说。
柳编属于传统手工行业,劳动强度大,年轻人望而却步,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从事草柳编工作,留守的老年人又编不动粗柳条制品,这是编工后继乏人的重要原因。
另外,原材料价格上涨,压低了农民的赢利空间。王秀玲说,2007年,柳条3块钱1斤,柳编筐10块钱1套。今年,柳条涨到12块钱1斤,但柳编筐只涨到15块钱1套,一个筐以前挣七八块钱,现在只能挣四五块钱,干不如不干。
临沂柳编如此,鲁北的泥娃娃制作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。河南张泥塑属于纯手工制作,从制胎、晾晒、着色直至完成共需24道工序,工艺繁杂,时间长、效率低,效益也低,每个的售价一般在10元左右,只有不倒翁型的“永结同心”、“福娃”、“关公”等成套的娃娃能卖到100—150元,这些年来,最贵的一个大娃娃也只能卖到300元,不仅直接影响制作户的经济收入,而且泥娃娃以红粘泥为原料,艺人每天都两手泥巴,这与年轻人追求时尚、光鲜的工作要求格格不入,所以很多人放弃这种传统工艺,改做其他行业。
市场小、利润薄,农村手工业难与新兴大工业抗衡,于是日渐式微。杨西瑞说,现在家乡在建设开发区,村子附近就有几个工厂,村民基本上都去开发区的工厂干活了。一天最少也能挣五六十块钱。“现在在杨屯,基本上没有做柳编的了。”杨西瑞的语气有些感伤。
从业者的个人素质也制约着手工业的发展。柳编大多是来料加工,样式每年都有变化。每年春秋两次广交会后,收购商会把订单和样式分给各个农户,农户再根据样式加工柳编,“但是有的样式要求工艺高,不好收拾。”杨西瑞虽然做了二十多年的柳编,受技术、文化等因素限制,有些订单也不是想接就接的。他说,现在临沭的华桥村还有很多做柳编的,他们做的柳编样式老,工艺要求低,所以工值也比较低。
据省信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2009年山东工艺美术行业的农村从业人员近150万人,但初中及以下水平占85%,高中文化不足15%。另外,推销方式单一,一些艺人虽然技艺高,但对一些现代推销手段还不了解,所以大部分只是在家里等顾客上门。于是,民间手工艺形成一个怪圈:市场需求量小—经济效益不高—后继无人—手工艺退化—更加没有市场。